如何終結便秘Part3

除了上述依照類型來找出自己屬於哪種便秘外,亦可透過穴位按摩來幫助緩解便秘,以下介紹幾個治療便秘的穴位:

1.支溝穴:位於人體前臂背側,在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側遠端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支溝穴屬手少陽三焦經,中醫認為支溝穴具有通利三焦、通腑降逆、疏肝理氣、活血止痛、養陰生津的功效,經常刺激按摩支溝穴可以防止便秘、腹脹等病症的發生,預防痔瘡。

2.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腸炎、闌尾炎、腸麻痹、細菌性痢疾、消化不良。此穴位為雙向調節穴位,亦即便秘及腹瀉皆可用此穴位來治療。

3.中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此穴的主治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

4.上巨虛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本穴屬足陽明胃經,為大腸之下合穴,故本穴適用於調腸和胃,因而可以治療胃腸病證,通調大腸腑氣使氣調而濕化滯行。

5.大橫穴:位於腹中部,距肚臍中4寸。用於治療氣血瘀滯化熱引起的便秘、腸癰、以及虛寒洞洩、著涼腹痛、體虛多汗。有除濕散結、理氣健脾、通調腸胃的作用。

6.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中指)處。本穴屬足陽明胃經。治療範圍很廣,包括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方面的疾病,為長壽第一保健要穴。

這些穴位每天想到就按一按,刺激腸胃的經絡,如廁就能順暢些。如果為頑固性便秘,建議可給醫生直接針灸較為深層,或是加上電療,效果加倍。

預防或改善便秘其實不是件難事,只要用對方法,稍有耐心去調理一定能改善,下列建議可參考:

1.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70%會便秘的人都是沒有養成固定時間排便的習慣。其實排便是個反射動作,當直腸(腸道的最後一段)充滿,肛門四周的肌肉(括約肌)打開,排便反射就會出現。這就是所謂的上運動神經元性排便或反射性排便,是可以訓練的。

早晨排便是最好的時間,為何是在早上呢?

因為我們的大腸經循行的時間是在上午的5-7點,肺與大腸相表裡,當肺經走完,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佈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進入興奮狀態,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營養和排出渣滓的過程,一早將囤積體內的廢物排出會令人感到整日神清氣爽。

腸道蠕動最集中的時間就是每天晨起及第1頓飯後30分鐘,建議早上起床後先喝一杯500cc 溫水喚醒腸道,接著再吃早餐,過程不疾不徐,慢慢讓腸道習慣這樣的模式,漸漸就能將排便的習慣給固定。

2.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現在外食人口很多,飲食過度精緻,飲食要高纖並不容易,因此忽略了膳食纖維的攝取。行政院衛福部建議每人每天的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為25-35公克,膳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量,刺激腸壁蠕動,縮短糞便留腸道的時間,減少致癌物質的生成與腸黏膜的接觸時間。它在大腸中的作用就像大量微細刷子,把大腸內的宿便渣滓掃走,且會吸收水分促使糞便濕軟易排泄,有助於淨化排泄系統,及促進正常排便功能,預防便秘、痔瘡。

而腸道中一些有益微生物,能利用膳食纖維產生短鏈脂肪酸,這類短鏈脂肪酸能抑制腐生菌的生長。膽汁中的膽酸和鵝膽酸可被細菌代謝為細胞的致癌劑和致突變劑,膳食纖維能束縛膽酸等物質並將其排出體外,防止這些致癌物質的產生。現在很多年輕的女孩便秘比例增加,原因在於過度節食。如果僅喝流質物質,吃得過少,難以刺激腸胃的蠕動,糞便也難成型,久了就會造成便秘。

3.適度的運動、保持心情愉悅

想要腸道正常蠕動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運動。運動會促進迷走神經傳導效率,可以控制腸胃的蠕動,讓排便更順利。同時也會分泌前列腺素、胃動素、血管活性腸肽、胰多肽等幾種激素,能減少食物在腸胃運輸消化時間,也使小腸活動變好,進而幫助排便。另外情緒也會影響排便,如果長期精神緊繃、壓力過大也會導致便秘。所以要懂得紓壓,多多按摩刺激穴位,對消化系統有莫大的幫助。

4.多喝水

美國知名胃腸科醫師羅蘋.庫特坎在《身體的問題,腸知道》中指出,一次攝取過多纖維質,或是在不對的時間喝水,都可能使腸道無法正常運作,讓想解決便秘困擾的你功虧一簣!攝取水分對消化很重要,但不要一次在短時間吞大量液體!一整天小口小口喝,且在兩餐之間喝水而非用餐時,否則一次喝下太多水,身體便會加速排尿的速度,反讓喝下去的水立刻流失,沒有足夠的時間送到身體各處。我們腸道需要水的浸潤才能有效將糞便排出,所以適時的補充水分,幫助腸道補水才是潤腸通便的關鍵。

5.避免使用藥物

有些人一便秘就會用藥物來快速排便,其實是錯誤的選擇。一旦用了,就會想要依賴藥物來解決,久而久之反而會產生濫藥性。像很多瀉藥的成份不明,吃多了會造成直腸肛門反射功能變差,影響腸道正常的蠕動,甚至腸道壞死都有可能,得不償失。調整生活作息、飲食正常、補充益生菌等自然療法才能根治便秘的困擾。

文/謝佩倫 養生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