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天,我們身體的能量耗散會達到頂峰,血管擴張,腠裡開洩,汗液帶走大量能量,人體氣陰兩虛,免疫力下降,濕寒之邪趁機而入,伏藏體內,到冬天發病而導致過敏性鼻炎、哮喘等不適。又「冬病夏養」,三伏天養生非常重要,千萬不可忽視。
2019年三伏天一共有40天,其中初、中、末伏時間表如下:
初伏:2019年7月12日(農曆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農曆六月十九)
中伏:2019年7月22日(農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農曆七月初十)
末伏:2019年8月11日(農曆七月十一)~2019年8月20日(農曆七月二十)
.
三伏天易犯的五病:
1.中暑:炎炎夏日,體溫調節發生障礙。又以需要在太陽底下工作或活動的人,或是處於悶熱、潮濕、空氣不流通的工作族群,這些都是中暑的高危險群。
2.心腦血管疾病:天氣炎熱,人體為了散熱會擴張體表血管,血液集中於體表,造成心臟大腦血液供應減少,加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缺血缺氧反應。悶熱的天氣還會誘發心律失常、血壓升高,引起腦中風。
3.腸胃病:夏季氣溫高、濕度大,細菌繁殖快。特別是為了消暑,人們喜歡吃冷飲、冷食,稍不注意,這些食物就會受到污染,誘發腸胃病。
4.感冒發燒:除了感冒發燒等呼吸道常見病外,肩周炎、頸椎病等病,都是吹空調惹出的禍。
5.皮膚病:伏天濕熱難耐,皮膚短時間內受到不同的刺激,導致皮炎、痱子、手足廯、蕁麻疹等皮膚病高發。
.
三伏天大家較貪涼,喜冷飲、吹空調、洗冷水澡,用外來涼感之物來降低體溫,看似有效,其實在我們陽氣耗損虧虛的同時,寒濕邪氣就上身了,日後不病才怪!所以在這時,我們要盡可能將陽氣養足,以備秋冬之用,除此還能避開寒濕之邪的入侵,減少生病的機率。以下就來瞭解一下三伏天正確的養生方法。
1.三伏天灸
夏天是自然界最旺盛的時候,也是人體補陽氣的好時機。如果此時做艾灸可以一舉掃除體內濕氣。三伏天灸依據「冬病夏治」及「春夏養陽」的中醫理論,用艾條灸相應穴位,防治過敏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弱體質感冒、慢性腸炎、胃炎、腹瀉腹痛、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冬天易發作的疾病,有比較好的效果。但熱性體質如易咽喉發炎、便秘、咳嗽、外感發熱者不適合灸。患有心腦血管。肝腎等內臟疾病及腫瘤患者及皮膚敏感者或是嬰幼兒皆不宜。
2.飲食開胃
一進三伏天,很多人就會受到“苦夏”的困擾,口淡乏味,食慾不振。因此「開胃」是夏季養生的重點。夏天可以吃點苦味食物,苦瓜、苦菜、苦蕎麥都能解熱祛暑、健脾開胃。山藥、大棗、蜂蜜、蓮藕、木耳,雞鴨肉、瘦豬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製品也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的功效。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李子、桃子、山楂、洛神、橄欖、鳳梨、百香果、梅子等。
.
.
文/謝佩倫 養生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