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淺談「好朋友」Part1

posted in: 文章, 美麗達人誌 | 0

【美麗達人誌0045】

女性每月來訪一次的好朋友-月經,經血量會因人而異,通常是30c.c.到120c.c.左右,平均為50c.c.,且月經第二天經血量可能最多。經血不會凝固,和平常的出血不同,並不是鮮紅色的血液,而是暗紅色,略帶黏性的血液,即使偶爾混有小血塊也是正常現象,但常排出像豬血塊的血塊,則屬異常須注意。因為經血是增殖的子宮內膜剝落時的出血,和子宮內膜本身受到內膜細胞中的纖溶酶等成分溶解所形成的。如果纖溶酶等成分的量分泌不足,有時就會以塊狀排出。

 

月經血一般呈暗紅色,除血液外,還有子宮內膜碎片、子宮頸粘液及脫落的陰道上皮細胞。月經血的主要特點是不凝固, 因開始剝落的子宮內膜中含有很多的活化物質一起混入經血內,使經血中的纖溶酶原啟動轉為纖溶酶,纖維蛋白在纖溶酶的作用下,裂解為流動的分解產物。同時內膜組織含有其他活性酶,可破壞許多凝血因數(如凝血因數l、V、W、W、皿),也妨礙血液凝固,故月經血變成液體狀態排出。偶爾出現小凝血塊還屬正常,但是,常排出像豬肝色的血塊,則代表纖溶酶及含有其他活性酶等分泌不足,導致經血像豬血塊的血塊產生。纖溶酶原是由肝臟合成,符合中醫所說的肝藏血的理論中醫師表示,月經有類似豬肝色的血塊,主要是因為肝血不足所造成,肝血不足或肝郁導致氣滯血瘀等因素,就會使得經血色暗有血塊,調理方法包括食用藥膳,以及穴位按摩。

 

人體內分泌會受到精神狀態的影響,所以,如果有煩惱的事,如情緒波動大、異常的飲食、生活作息,過食生冷食物及過鹹、過辛辣的食物、常穿緊身內外褲、長時間久坐、不愛運動、過於勞累、未注意保暖等因素導致局部循環不佳,也容易有血塊的產生。

 

【血塊過多,2穴位輕鬆調理】

1.三陰交穴:位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後緣。

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具有健脾利濕、補肝益腎、調和營血的作用。因肝、脾、腎三經無論從經脈的循行及臟腑的功能來說,都與泌尿、生殖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繫,平常多按摩三陰交穴,可以有效防止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小便不利、不孕等諸症。

 

2.太衝穴:太衝穴位於足背側,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間兩根骨頭交會凹陷之處。

有安定焦躁的情緒,疏肝理氣,解除壓力,清除肝火等作用。可用於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等婦科病證。

 

 

 

參考資料:

華人健康網

四時養生保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