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四性五味Part1

【樂活講堂0100】

我國古代就有「藥食同源」之說,許多食物即藥物,例如:紅棗、枸杞、菊花、豆類等,它們之間並無絕對的分界線。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常聽到寒性體質的人要多吃熱性的食物;身體燥熱的人可以多吃涼性食物等說法。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都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即「寒、涼、溫、熱」四種藥性,寒熱偏性不明顯則為平性。寒涼藥材多具有清熱瀉火作用,適用於熱性病症;溫熱藥材多具有溫里散寒的特性,適用於寒性病症。五味即是通稱的「辛、酸、甘、苦、咸」。作用特點在於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

這也是為什麼中醫要辨證論治,依據不同的病症來對應不同的藥方。如果自己本身也能瞭解自身的體質,平時在飲食方面就能夠自己掌控四性及五味,這樣就能夠達到不錯的養生效果。

大家對於屬性可能還是很籠統,以下分別介紹較常遇到的藥材及食材如何區分其四性及五味。

1、寒涼性藥材與食材

寒涼性質的藥材與食物大多有清熱、瀉火、解暑、解毒的功效,能解除或減輕熱證,適合體質偏熱,如易口渴、滿臉膿瘡、喜冷飲、火氣大、怕熱、小便黃、易便秘的人,或一般人在夏季食用。

代表藥材:金銀花、菊花、石膏、知母、黃連、西洋蔘、黃芩、梔子、桑葉、板藍根、蒲公英、魚腥草、淡竹葉、馬齒莧、葛根等。

代表食材:綠豆、西瓜、苦瓜、番茄、椰子、香瓜、橙、香蕉、梨、大白菜、油菜、海帶、芹菜、空心菜、紫菜、薏仁、白蘿蔔、冬瓜等。

 

2、溫熱性藥材與食材

溫熱性質的藥材與食材均有抵禦寒冷、溫中補虛、暖胃的功效,可以消除或減輕寒證,適合體質偏寒,如怕冷、手腳冰冷、打寒顫、宮寒、喜歡熱飲的人食用。

代表藥材:人蔘、黃芪、大棗、五味子、當歸、何首烏、龍眼肉、雞血藤、鹿茸、杜仲、肉蓯蓉、肉桂、補骨脂等。

代表食材:姜、韭菜、荔枝、杏、栗子、蔥、糯米、羊肉、狗肉、鰱魚、鱔魚、辣椒、花椒、胡椒、洋蔥、蒜、香菜等。

 

3、平性藥材與食材

平性的藥材和食材介於寒涼、溫熱性藥材和食材之間,具有開胃健脾、強壯補虛的功效且容易消化,各種體質的人都適合用。

代表藥材:黨蔘、太子蔘、玉竹、郁金、蜂蜜、蓮子、甘草、白芍、銀耳、黑芝麻、茯苓、桑寄生、麥芽、枸杞、芡實、烏梅等。

代表食材:胡蘿蔔、馬鈴薯、黃豆、大米、花生、無花果、李子、牛肉、雞肉、鯽魚、鯉魚、牛奶等、豬肉。

 

 

文/謝佩倫 養生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