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痛風發生的機率(上)

「痛風」這病症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常聽到。痛風不具即刻生命危險,但發作起來卻是令人無法行動自如,甚至痛到哀苦連嚎。
痛風是一種尿酸過度沈積導致的疾病,不分種族、區域,幾乎全世界都有,大多跟飲食習慣有關。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及飲食與生活方式的改變,痛風人口呈逐年上升趨勢。基本病因和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明,但與高尿酸血症密切相關,約90%的患者是由於尿酸排泄障礙導致。痛風根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兩種,而原發性痛風佔絕大多數。
.
痛風患者常會出現一個或多個關節重度疼痛,多於夜間突然發病。關節的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及關節皮膚表面紅紫、緊繃、發亮等情況是痛風的典型症狀。初期發作範圍不大可能是一至兩個關節處,持續幾天常於2周內自行緩解,然後症狀完全消失。但如果病情加重並在發作後不積極治療,將會導致更頻繁發作並可波及多個關節,發作可達3周或更久。反復發作可導致痛風加重且呈慢性發展,造成病變關節畸形。最後,由於尿酸鹽結晶不斷在關節和肌腱周圍沈積造成損害以致關節活動受限。痛風患者亦可能有腎臟損害的危險。
根據痛風3個階段的病程,分別介紹其症狀:
ㄧ、無症狀期
僅有波動性或持續性高尿酸血症,但尚未發生痛風。從血尿酸增高至症狀出現的時間可達數年,有些可終生不出現症狀。
.
二、急性關節炎期及間歇期
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發病,關節劇痛,數小時內到達高峰,受累關節出現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初期發作多為單一關節,單側第1跖趾關節最常見,通常2周內自行緩解,紅腫消退後受累關節處皮膚脫屑。可伴高尿酸血症,關節液或痛風石中發現尿酸鹽結晶。
.
三、痛風石及慢性關節炎期
痛風石是痛風的特徵性臨床表現,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見於關節周圍以及跟腱、髕骨滑囊處。痛風石的外觀為大小不一的、隆起的黃白色贅生物,表面菲薄,破潰後排出白色粉狀或糊狀物。
慢性關節炎多見於長期拖延未治療的患者。受累關節非對稱性不規則腫脹、疼痛,關節內大量沈積的痛風石可造成關節骨質破壞,導致患者出現關節畸形,尤其在手和足,嚴重會造成殘疾。
.
四、腎臟病變症狀
病程較長的痛風患者可能傷及腎臟,不可忽視。
1.痛風性腎病:臨床表現為夜尿增多、低比重尿、低分子蛋白尿、輕度血尿等,晚期可能出現腎功能不全及高血壓、水腫、貧血等。
.
2.尿酸性腎結石:可從無明顯症狀至腎絞痛、血尿、排尿困難、腎積水、腎盂腎炎或腎周圍炎等表現。
.
3.急性腎衰竭:大量尿酸鹽結晶堵塞腎小管、腎盂甚至輸尿管,患者會突然出現少尿甚至無尿,可發展為急性腎衰竭。
.
.
文/謝佩倫 養生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