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對人體的影響(上)

在台灣長年生活的人,如果曾有去看中醫的經驗,通常80%都會被開「去濕」的處方簽。或是常聽到夏天要常喝去濕茶,喝完身體會比較輕盈。一到夏天身體都會溼溼黏黏的,主要是台灣的地理位置四面環海,海島型氣候自然濕氣會較重。濕氣是自然之氣,可以理解成水氣。濕氣造成身體異常表現出病態,叫做濕邪。濕邪可以是外界影響身體造成的,也可以是身體本身異常產生濕邪。身體出現濕氣其實並不是很嚴重的事情,但仍需要調理,並且增強自己的身體免疫能力。

濕氣是如何產生的呢?

一、臟腑因素:

中醫認為脾主水谷運化,營養輸布。倘若脾虛便不能運化水液,形成水濕內停,故停留於肌表肌肉之間,風邪外襲或濕氣內阻。亦可因房勞傷腎,或久病內虛,或肺氣不宣,影響到肺脾腎的氣化功能使水液運化輸布失常,而停聚為患。

二、環境因素:

中醫認為外有六淫,內生五邪。外界濕寒邪氣會加重和產生內濕,影響脾胃水谷運化,形成痰濕瘀阻,使氣血運化營養輸布不利。久居濕寒之地,如海邊、湖泊、地下室等,濕寒風邪襲侵,外傷經絡,內損氣血,使氣血瘀滯,經絡受阻,導致氣機運行不暢,水液代謝不利。

三、飲食因素:

脾喜燥而惡濕,久食甘甜寒涼食物,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導致脾陽不足、濕阻中焦、運化不暢、水液停滯。甜食,即甘味食物具有利濕作用。但久食甘味會生燥反而人體脂肪聚集而產生肥胖。寒涼食物會損陽生寒,使氣血瘀滯,阻礙經絡而影響運化。

四、氣血虛弱:

氣血不足,瘀血內阻,經脈不利都會影響臟腑功能減弱,脾胃運化受限,經絡瘀阻,水液停滯,聚而生痰直接影響到水液代謝和輸布。


五、情志因素:

肝主情志,心情不好就會使肝氣郁結,氣機不暢便影響臟腑機能,阻礙運化和疏洩使水液停滯積留。「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意即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在部位上,體現在肌表稱濕疹,聚集在肌肉筋骨間稱濕氣,停留在臟腑內稱痰濕,皆統稱為「濕氣」,濕氣對人體臟腑、氣血、筋骨、肌肉及經絡等器官功能影響極大,有礙身體健康。

文/謝佩倫 養生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