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講堂0109】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時期,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因此很多人會問:夏天可以補嗎?答案是:肯定的!中醫講求平衡,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按照中醫理論,進補並無季節所限,有虛就可補,因此一年四季皆能進補。
那到底夏季該如何進補?
1. 補陰生津
汗為津液,津血同源,夏季出汗量大,身體的水分流失快,易引起體內津液、陰血的虧虛,出現口乾舌燥、大便秘結、小便稀少、頭暈目眩等陰虛陽亢之症。故夏季進補首當補陰生津。常見的藥材有天門冬、玉竹、西洋蔘、麥門冬等。
2. 補氣血
大量出汗引起的機體虛弱,嚴重會導致氣虛症。因為高溫使血管擴張、腠理洞開,氣隨汗脫,因此特別容易疲倦。尤其是大汗之後多見有四肢軟弱、疲憊無力、胸悶氣急、能量不足的表現。故夏季進補需要補氣血。常見的補氣血的藥材有桂圓、當歸、紅棗、枸杞、黃耆等。
3.養心
《黃帝內經》中指出:「夏氣通心」。夏季氣候炎熱,暑熱邪盛,人體心火較旺。
主要表現就是煩悶多汗、心跳加快,嚴重者甚至會發生暈厥。中醫認為「春養肝,夏護心,秋養肺,冬補腎,四季養脾胃」,夏季在五行中對應「心」,因此夏季養生重在養心。這裡的「心」並不僅僅只是心臟的概念,更是包括精神心理狀態。夏天氣溫高,容易使人精神緊張,心理、情緒波動起伏,有些人可能也會有這種體會,身邊一些人一到夏天,脾氣就開始暴躁。因此夏日保持平和的心態非常重要,保持好心情,避免大喜大悲,在防止身體中暑的同時,更要注意預防「情緒中暑」。補心食物有大棗、燕麥、核桃、香蕉、胡蘿蔔、番茄等。
4.安神
「火旺則令人煩」、「汗為心液、心主神明」, 所以心火妄動、心液虛脫,最易擾亂神明。夏季高溫酷暑,人也容易感到燥熱,高溫有可能導致人體神經系統紊亂,會出現注意力和運動協調能力降低的情況。可用清熱解毒、清心火的藥物,如薄荷、金銀花、連翹等來祛暑。夏季日長,生理時鐘容易混亂,因此夏季安心養神也非常重要。蓮子、百合、牛奶、苦瓜、葡萄等食物都具有安心養神的功效。
5. 健脾和胃
濕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氣,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們經常感覺胃口不好,食慾不振,消化功能減弱或是腹瀉等。因此夏天進補,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常服健脾利濕之物(可參考上一篇文章),如茯苓、藿香、佩蘭、薏仁等。夏日少吃油膩,多吃些米粥、水果及蔬菜,既可補充流失的水份,亦容易消化,不會加重脾胃的負擔。山藥、燕麥、蓮藕、南瓜、玉米、小米等食物常吃都有保護腸胃的功效。
文/謝佩倫 養生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