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治療皮膚過敏

【樂活講堂0088】

從小到大每個人多少都有歷經過皮膚過敏的情況,皮膚過敏是一種很常見的過敏形式。從醫學角度來看,皮膚過敏指的就是,當皮膚受到各種刺激,如化學製劑、化妝品、花粉、食物、污染的空氣、沙塵等等,導致皮膚出現了紅、腫、癢、脫皮、甚至演變出較嚴重的過敏性皮膚炎等病症。現代環境污染嚴重,人造物、食物添加劑又多,加上近年氣候不穩定,氣溫不斷上升,致敏機會有節節攀升的趨勢。

 

西醫來說造成皮膚過敏的原因有很多,通常也都是內外交相作用所致。內在因素主要指的是過敏者本身的體質就屬於敏感性,與遺傳基因有一定關聯。外在因素如皮膚對於灰塵中的微生物敏感,而導致過敏;化妝品中含的香精、酒精、防腐劑、等因膚質而異都會引發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寵物皮毛過敏,皮膚對於某些寵物皮腺所分泌的蛋白質特別有反應;花粉季節所引起皮膚過敏;帶殼的海鮮、堅果類食物所引起的過敏;藥物過敏等,以上種種,都可能刺激導致輕重不一的皮膚過敏症狀。

 

《內經》「有諸內者,必形與諸外。」中醫認為皮膚過敏和臟腑有著密切的關聯。中醫裡面並無皮膚過敏這個病,從皮膚過敏的患者所呈現的症狀與發作的情況來看,屬於中醫裡面的「表虛」、「伏邪」等正氣虛弱的範疇。過敏性體質的人,主要是肺、脾、腎三臟腑功能失調而造成的。肺主呼吸,肺不耐寒熱,易受外感風寒病邪侵襲而造成皮膚的不適。脾主運化,營養失調亦損傷脾胃,進而因運化代謝的不良,造成水濕水邪聚合而成痰濕病氣,引起對食物的過敏。腎主氣納,調節水分代謝。若腎陽不足,氣納功能不良,水分蒸化亦失調,進而造成皮膚的乾燥、大便的乾硬秘結。

 

中醫依據徵候屬性,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濕熱內蘊型:患者疹斑上常有水泡,抓破後,皮膚會呈現鮮紅糜爛,造成組織液滲出,液乾後會結黃色的厚痂,並同時可見大便黏膩不爽、小便渾濁、婦女帶下稠濁、舌質紅、舌苔垢膩等症狀。治療方式以利濕清熱、去除腸胃濕熱、利腸通便為主。濕熱內蘊體質的人,不要熬夜、飲酒,忌吃辛辣刺激,平時避免暴飲暴食。治療上建議用薏仁、茵陳、木通、白茯苓、車前子、澤瀉、白芍、知母、甘草,煎水服用治療。亦可服用消風散加減方。另外外洗方:苦參根、地膚子、薄荷,煮沸後用乾淨的布擦拭患部。

2.脾虛濕盛:皮損部位被抓破後有淺紅色或膚色的糜爛,由於滲出液不易乾收,所以會形成黃色的薄痂,症狀還有面色暗黃、精神不振、胃口不佳,舌質淡紅、帶下量多。中醫治療宜健脾除濕、加強脾胃運化功能、加強腎氣。治療上建議用薏仁、山藥、蓮子、白扁豆、澤瀉、車前子。亦可服用參苓白朮散。另外外洗方:蛇床子、地膚子、荊芥,煮沸後用乾淨的布擦拭患部。

3.陰虛血燥:此類患者的皮膚在疹斑邊界會呈淺紅或暗紅斑,皮膚表面粗糙乾燥且覆有鱗屑。雖然口乾現象但不喜歡喝水,舌質紅或暗紅。治療以滋陰養血潤燥、滋養肺陰、強化脾胃水分營養的吸收功能,以期能除去皮膚的乾燥搔癢。治療上建議用生地、芍藥、麥冬、熟地、知母、地骨皮、甘草。亦可服用當歸飲子加減方。另外外洗方:當歸尾、牡丹皮、地骨皮,煮沸後用乾淨的布擦拭患部。

 

皮膚過敏對西醫而言只能治標無法治本,再加上長期用類固醇等藥將病症壓下去,日後可能會發得更嚴重。中醫的治療方法雖然無法速效,但就是從基本的調理體質著手,身體機能調整好,自然發炎機率就會降低。因此過敏體質的朋友在體質調理前後,蝦、蟹、貝類及冰冷飲料、食品需盡量避免,以免症狀復發,影響治療的效果,平時應注意避免過敏原的刺激,多加運動,放鬆身心以增強免疫力,過敏體質必定會有顯著的改善。

 

 

文/謝佩倫 養生顧問